蠔殼掌牛十八鄉

14/12/2008 - 天晴,有煙霞

一個煙霞頗大的秋日,不利登山看景,於是選擇到元朗,一走幾被燒遍的蠔殼山,看看清晰的戰壕,並探遊完好無缺的山頂小廟,和山腳的另一小廟相映成趣。續過掌牛山,下走塘頭埔,一遊大樹下天后廟,然後串走十八鄉的幾條村落,包括南坑村、水蕉老圍、紅棗田、水蕉新村和木橋頭村,探遊祠堂、書室和廟宇。

元朗凹頭的蠔殼山,山頂有小廟,香港少見,但原來山腳也有一座相似的小廟,就在東成里巴士站旁的山坡上,不過其位置難達,相信已無人去拜祭了。除了這兩座小廟外,不知圍繞著蠔殼山還有沒有其他小廟呢,而建這些小廟的目的為何,亦有待考據。由巴士站往迴旋處方向走,便可看到登山的入口,稍往上行,已見山坡盡是山火後的燒焦殘枝,山徑亦因叢林消失而變得模糊。雖可踏坡而上,但難避灰燼,衣物肯定被沾得炭黑,代價太大,於是決定折回,另覓路登山。沿馬路繞山而行,經友善路往石塘村,走至有祥記石廠標記的石級路,拾級上山,穿越墳區至近山腰,續踏燒焦山坡登山脊,接上山徑。

沿山脊先到蠔殼山山頂,沿途的古墳、石牆、及戰壕、因樹木已被山火摧毀而完全曝光,清晰可見,部份戰壕內的電線筒亦已外露。全個山頭可說全被燒光,猶幸小廟仍絲毫無損,也算是神靈自保了。在此可俯瞰凹頭的公路天橋景色,可惜煙霞頗大,景觀打了折扣。

循原路回走至剛才走上來的山坳,離開災區,續沿清晰山徑,穿越草叢地帶,往掌牛山走。接近山頂,原來這兒也曾受山火光顧,不過應比蠔殼山的那場火為早,因此已見青苗漸生,正好應驗了「野火燒不盡,春風吹又生」的至理名言。掌牛山曾是牧牛種田的山野,層層梯田及河谷地形,正好是見證。在山頂稍事休息,便沿山脊小徑朝西往塘頭埔村走。踏著這段丘陵起伏的山徑,走來相當寫意,日後當重生的青草成長,兩旁盡皆翠綠,走在其中定會更愜意。走近塘頭埔,下山一段又是山墳地帶,和上山一段相呼應呢。

下走至塘頭埔村,便見村前的牌坊和村公所。沿馬路直走,便來到十八鄉天后古廟。天后誕的賀誕熱鬧情況,仍歷歷在目,今天雖非誕期,亦未到歲末的還神日子,但來參拜上香的信眾也有不少,難怪此地成為維繫十八鄉一眾村落關係的中心地。

續經南坑村,來到水蕉老圍。這村已有四百多年歷史,村民分為簡、張、陳等姓。村內有關帝宮,而廟前廣場有一尊古炮,為昔日護村之用,但究竟是防禦盜賊,還是和敵對村落抗爭,就不得而知了。至於元朗區議會出版的「元朗文物古蹟概覽」中提到的關帝廟內關刀,據說有著和屏山抗爭的故事,可惜探遊當天忘了留意,真失敗。村前牌坊正對著紅棗田村的牌坊,而兩村皆有簡氏宗祠,屬同一祖先簡龍溪的後人。

至於水蕉新村,則是十八世紀時五姓客籍人士漸集聚居的村落。除了圍門、五姓的聯合組織「福慶堂」、和各姓祠堂外,還有一所俊華書室,可惜大門已上鎖,門前亦成為泊車處,未能入內一看。

從水蕉老圍沿車路走一段,過橋後便是木橋頭村。這村仍保留著圍門和主巷盡頭的福德宮神廳,內裡供奉著茅洲流水感應大王和土地福德神。至於胡氏宗祠,則在圍門和福德宮之間。從宗祠通告,得知這兒仍有燈頭分甲制度,也算是傳統的延續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