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鹿社群村遊

1/12/2010 - 4/12/2010

參與南鹿社太平清醮的村落,一共有13條村落,分別為南涌的李屋、張屋、楊屋、鄭屋、羅屋和大灣、鹿頸的黃屋、陳屋和上圍、與及鹹坑尾、雞谷樹下、石板潭林屋、和七木橋村。眾村皆為客籍村落,其祖先於清初復界及其後陸續來此分區聚居而各自成村的。此區雖靠近邊境,但由於有公共交通可達,亦為周末郊遊熱點,因此仍有村民在此居住生活,唯獨是位處半山的七木橋村,村民早於上世紀七十年代完全遷離而變成一片頹垣。藉著醮會活動間的空檔,四處走走,看看群村的近貌和建築,並找找醮場神棚內一眾圍主伯公的社壇所在。

南涌李屋

村內有李氏宗祠和靜觀家塾。家塾建於1900年,曾為區內私塾,現已被評為二級歷史建築。其門額為前清秀才張壽仁(曾書九龍城侯王廟內一筆鵝)的題字,其書法值得欣賞。現今鄉村環境寧靜,但原來昔日新界著名鄉紳兼太平紳士李仲莊,也是源出李屋的。

鹹坑尾

以前稱為南坑尾,村民姓藍。村落靠近山邊,不易被人看見,加上村口狗隻長駐,故難以探遊其藍氏宗祠。

鹹坑尾和雞谷樹下村對面的田野畔,有伯公社壇,未知為那村的伯公。按醮會人名榜上,有村民來自鹿頸朱屋,但現今政府的鄉村劃分中未見此村,未知和雞谷樹下村的朱姓可有關係,和這伯公又有否關聯。不過壇前為開揚田野,伯公遙看鹿頸黃屋陳屋及上圍,也算是起著守護耕地的作用。

雞谷樹下

村內新舊屋舍並立,有大王和伯公社壇,和朱氏祖祠。祠內有最後一屆科舉中名列榜眼的朱汝珍的「榜眼及第」欽點匾額,相信是同姓的關係吧。

鹿頸村口小巴站旁,除了甚受遊人歡迎的茶座外,還有昔日水閘。據說以前是有專人負責守閘的。其旁仍見伯公壇,並有做社之用的大灶。

鹿頸黃屋和鹿頸陳屋

黃屋和陳屋,鄰近小巴站,並位處主要的郊遊路線上,故此常有遊人,亦有不少村民在此生活。在政府的鄉村範圍界定中,兩村相鄰,但陳、黃二姓的三所祠堂並排而立,皆位於現今陳屋村範圍內,看來兩村的分界,也不易清晰界定。

鹿頸上圍

上圍被劃為陳屋範圍內,同為陳姓,村左右有伯公壇,其一內掛有捐款榜木牌,相當特別。此外,伯公壇旁還有兩蹲古炮,其一為混凝土所做,據說是和風水有關的。村內有「子德陳公祠」,為村民的祖祠,和陳屋的「男德陳公祠」,屬兩兄弟的關係。按族譜所示,男德祖在乾隆年間買受了黃屋旁的下圍,應該就是現今陳屋所在了。

七木橋

位處橫七古道上的七木橋村,曾為邱姓村落,但村民已全遷離,房舍幾盡倒塌,已難尋昔日的水月宮和橋山學校蹤影。不知是否醮會關係,村前擺放了拜神的小杯,可能是昔日村民回來拜伯公吧。

南涌羅屋

羅氏村民,祖居於山上的老龍田,其後才下遷至現今羅屋。村內除了伯公壇和羅氏宗祠外,還有一所李氏宗祠,不知和李屋村民有否關連呢。

南涌鄭屋

在南涌眾村中,鄭屋的規模算是最大的,村前有大王和伯公壇,村內有鄭氏宗祠。至於村前的協天宮,是區內較具規模的廟宇。

南涌楊屋

靠近鹿頸路的楊屋,村內有楊氏宗祠和伯公壇。

至於南涌張屋和石板潭林屋,因時間不合,未有機會探遊,只好留待日後補上了。此外,位於鹿頸路旁的南涌大灣,規模不大,倒沒有拍下照片呢。

南涌張屋 (22/1/2011 補上了)

村內有伯公壇和張氏宗祠。

南涌大灣(22/1/2011 補上了)

位處馬路旁,只得幾間房屋,和昔日留下來的窯洞。

尤德亭瞰鹿頸南涌

要一覽南鹿群村,最佳觀賞點,當然是山上的尤德亭,在此欣賞南涌鹿頸的漁塘和兩地間的「藏天花」(土名叫高峒)小山丘,景致一流。

在尤德亭附近的衛徑路上,有一所蘊貞精舍,據說是昔日的師姑庵,已有七十多年歷史呢。

此外,從尤德亭下走鹿頸的山徑旁,有著一牌1954年的碑石。碑上字跡已模糊,但據《香港華文碑刻集》的紀錄,應該是「沙頭角鹿頸村大瀝陂圳重築完成紀念碑」。